当前,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在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意义。回望历史,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冲击,并积累了成功且有效的经验。现如今,从着力实施“两新”“两重”政策,到打造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国家和各级政府密集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和举措,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向民生倾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是外需,消费和投资共同构成了内需。其内在逻辑是:需求收缩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也是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在此前几轮面临外部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时,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重心大多向投资领域倾斜,采取发债上项目,通过扩大投资和产能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地方积累的债务压力不断增大,投资的边际效率逐渐下降,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效能就会逐步降低。因此,当下扩大内需的政策重心已经从基建投资调整到居民消费和社会民生。比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等与居民消费和社会民生相关联的一系列举措,财政支出也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靠动能升级拉动消费。2024年以来,受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等产品销售火热,真金白银的补贴极大点燃了消费者的换购热情。2025年,“两新”政策明确了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将从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等方面着手。现如今,从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到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从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到扩大服务消费……在大江南北,全方位提振消费在各地亮点频现,其背后蕴含着市场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的努力。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成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各地高度重视挖掘特色街区、夜经济、露台经济、赏花经济、超市食堂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极大丰富了服务消费供给模式,这不仅有效促进消费持续回暖,而且也会向供给端传导,带动相关行业生产加快。
用投资引擎增强后劲。全方位扩内需,除了提振消费“引擎”,投资“引擎”也不可或缺。过去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调整,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收入下降,一些地方政府急于给未来的税收找到可持续税源,上马了大量的光伏和电池等竞争领域项目,造成一定程度的亏损。今年,国家部署了“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等政策措施,以投资拉动内需开启了经济新篇章。上半年,多地项目开工火热,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开工潮”。投资目标也更加聚焦在“补短板、增后劲”上。因此,为了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除了投向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型基建,以及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外,政府资金应更多地向人力资本倾斜,投资于人的健康和教育领域。在房地产方面,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在社会民生方面股票股指配资,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在制造业方面,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投资。
国汇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