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的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共同推进行业发展。”在(10月16日)下午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以“抓住时代机遇,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为题发表演讲炒股配资查询,但并未提及外界普遍关注“10•13小米SU7成都事故”。
雷军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智能化的发展,其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上半场的电动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场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随着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地,L3、L4试点也会越来越多,大众出门也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安全。”雷军表示,为了迎接这样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时代的到来,小米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其以YU7为例,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和700T的算力。雷军认为,这样的配置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体验和安全性,也为未来技术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与此同时,小米还将坚持在组合辅助驾驶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雷军介绍,小米在这一方面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智能驾驶专属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并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很多前瞻科研的协同创新。此外,雷军还提到,AI大模型将给智能网联汽车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提高语音控车、车内空间交互能力等。同时,端侧的能力可以保证AI大模型调用本地算力,数据保留在本地,充分保障了数据的隐私安全。
在演讲最后,雷军呼吁全行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不过在整场发言中,雷军并没有对成都SU7事故一事做出回应。截至目前,小米官方也还未就此事做出回应。而根据雷军的微博显示,在事故当天,雷军在其微博上转发了小米SU7ultra嫩芽黄图片,配文“阳光下更好看”。而在事故发生后第二天,雷军微博发布了小米YU7新疆塔县高原测试的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雷军两条微博的评论区,有不少网友催促其对事故进行回应,并对其似乎有意忽视该事故提出质疑和批评。
在此前的10月13日,一辆小米SU7Ultra在成都发生严重事故,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当日“成都公安”通报,经初步调查,当事人邓某某(男,31岁)驾驶小型轿车,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在此次事故中,除了事故原因,网友们集中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事故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据当时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在事故发生后,有多人参与救援。由于无法直接打开车门,救援者通过“拳打脚踢”以及用灭火器等工具试图破窗救人,但始终未能打开车门。
在事后的讨论中,网友将打不开的原因归结在SU7的门把手设计上。由于SU7采用了电控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并且没有保留机械式外把手的设计,这种设计使得在碰撞事故中,如果SU7车门出现被断电的情况就无法从外部打开,直接影响车内人员脱困。即便SU7在车内有机械拉手,但在车内人员昏迷,外部人员车窗难破以及火势迅猛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开门施救。
作为对比大众ID.系列、奥迪的电动车等车型在采用电控门把手的同时,也保留了机械外把手。正是因此,小米的这一门把手设计,也被网友指存在缺陷。“10•13小米SU7成都事故”距离小米汽车上一次致死事故——“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刚刚过去198天。在两起事故中,小米SU7的车门打不开均为核心争议之一。
近年来,不少品牌的新能源车都曾因交通事故中的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开启,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争议。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要求》对车内门把手和车外门把手的标准均做出了新要求。其中,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不过,此前已经上市的车型中炒股配资查询,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也远超过百万。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隐藏式门把手如何处理,将是一个大问题。
国汇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